求職就業:技校生就業贏在哪里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日前公布的2007年江蘇高校畢業生就業白皮書顯示,至當年底,這屆35.5萬畢業生中96.89%就業。但其中協議就業率59.5%,靈活就業率29.79%。“靈活就業”是官方說法,實際上就是自謀職業。
與每十個大學生就有三個“靈活就業”相比,職高生、中專生、技校生的就業率卻逐年上升,九成以上“三生”不愁找工作。
對此,有勞動專家認為,職高生、中專生、技校生的就業優勢強過大學生,這未必令人欣慰。
職高生:動手能力強
職高生、中專生、技校生會對自身有較為正確的定位。他們愿意從最基層干起,對工資的渴望度低,對各方面的待遇要求也不高,就比較容易找到工作。這使得這“三生”近年來成了就業市場上的“搶手貨”。
企業歡迎職高生、中專生、技校生主要是因他們手中過硬的技能。與大學生相比,職高生屬于動手型人才,他們在學校接受了較好的職業技能培訓,雖然理論水平有所欠缺,但實踐機會多,動手能力強,這使得職高生能夠很快適應崗位要求,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才能。
小武原是太原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技工學校的學生。前兩年剛畢業,小武就在一家中日合資企業找到了工作。憑著扎實的技術知識,他從基礎的流水線操作工做起,后成為公司技術部的維修工。現在,小武每個月能拿4000多元,2006年、2007年連續兩年還被評為“公司優秀員工”。
大學生:眼高手低
與職高生相比,“眼高”是大學生找工作時的普遍心態。他們往往只追求那些工資高、待遇好的工作。但大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動手能力不強,用人單位往往要再花費培訓成本對他們加以培訓。
在求職的過程中,部分大學生盲目地把證書作為求職的敲門磚。許多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普遍認為,如今證書種類繁多,又以短期培訓和針對應試的居多,證書的價值已經降低。企業面對五花八門的證書,不能不產生疑慮———持證人是否真的具有相應能力?因此,企業更看重實際操作的能力。而這,正是大學生所欠缺的。
小馬是黑龍江一所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大三學生,還有一年就要畢業了。小馬對自己的就業充滿了焦慮:“擴招后我們學校的就業情況就不太好,學校每年舉行的招聘會上真正能簽約的很少,尤其是我們院的就業率才5%。學生會主席會被老師推薦工作,學生會干部去大專院校當個輔導員,還有些就回自己的家鄉當個老師,但更多的人都沒找到工作。我想干脆考研算了,緩幾年同時也提升自己。”
像小馬這樣提前一年就憂慮今后就業問題的學生,在各高校不是個別。
專家:調整心態多學習
大學生找工作難于高職生、技校生,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大學生要如何走出這個困境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人才培訓管理中心主任郭松。
郭松認為,目前大學部分專業畢業生需求旺盛,供不應求,而部分專業畢業生卻供過于求。原因是就業信息不對稱,職業培訓相對滯后。
“現在不少大學生只有相對泛泛的理論支撐而技能欠缺,心態不平衡,放不下架子去人才相對缺乏的餐飲、汽車維修等服務行業。這是大學生找工作比技校生難的原因之一。”郭松告訴記者。
“另外,我發現大學生普遍比較盲目,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也就是沒有一個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而技校生專業技能單一,專業對口,就比較容易找到工作。各高職、中專院校專業設置比較靈活,能夠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及時調整。這也是大學生找工作的一個劣勢。”
郭主任認為,現在的大學生找工作應該注意以下三點。第一,要調整心態,放下架子,并且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第二,找工作要積極主動,不能消極,“哪怕只是一個實習的機會也不要放過”;第三,要多學習,“學歷不等于工作能,在有本科教育的基礎上適當學一些技能,技多不壓身。”進入工作崗位后也要根據崗位的需要彌補知識和技能上的不足。
摘自《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