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到職場 該如何轉變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一方面大量年輕人難以就業,另一方面具備職業技能的合格求職者相對缺乏。如何幫助大批年輕人實現從校園到職場的成功過渡?“2013成都財富全球論壇”特別舉行了一場主題為“從教育到就業:設計有效的體制”的分論壇,吸引了不少與會嘉賓的關注。
“從校園到職場的道路充滿了重重障礙。”麥肯錫公司合伙人陳立凱在發言中說,許多剛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難以完全滿足初級崗位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用人單位、教育機構和大學畢業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許多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對學科的就業前景并不清楚,這就出現了職業技能上的“錯配”,以至于難以順利就業。
杜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柯愛倫認為,近年來全球經濟飛速發展,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教育機構和大學生必須快速適應這種變化并作出相應調整。
“40年前,杜邦公司主要招聘物理系、化學系等專門學科領域的畢業生,現在則更看重畢業生的‘軟性技能’,比如團隊合作、創新能力、學習能力、語言能力、適應能力等。”柯愛倫說,跨國公司業務線條多,地域分布廣,需要能夠跨界工作的人才,這對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柯愛倫說,杜邦公司每年招聘6000名至10000名高校畢業生,主要得益于同許多高校開展的密切合作,幫助公司挑選出符合企業發展理念的人才,同時杜邦公司還持續開展實習生培訓項目,增進了大學生同公司之間的了解,有助于實現“雙向選擇”。
“教育就是為就業做準備。”陳立凱表示,在從校園到職場的道路上,入學、技能、工作等環節應當有機銜接起來,教育機構同用人單位需要打破藩籬,比如用人單位可以參與課程設計,安排員工為學生授課;教育機構可以讓學生拿出一定時間去企業實習,從而提前獲得就業保證。
真格基金主管合伙人徐小平認為,破解就業難題,還需要大學生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年輕人不能一味地追求進大企業、大機構,去小型企業、民營企業工作也是不錯的選擇。”徐小平說,近幾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許多中小企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小企業也可以成就大事業,有關部門應當特別鼓勵那些自主創業的年輕人。”徐小平說,當前面臨的就業壓力,將倒逼高校教育加快改革步伐,民營教育機構具有不錯的發展前景,這也有助于提升年輕人的就業技能。
陳立凱認為,構建從校園到就業的有效體制,需要有一系列配套的激勵措施。比如,應支持高校建立完善有關學科建設和就業市場的數據庫,以便學生在選擇專業、職業、技能培訓課程時,能夠更加有的放矢。
“從實際情況看,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就業壓力要相對大一些。”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說,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下,農村地區中小學應試教育的特征更為明顯,以至于這些孩子的“軟性技能”相對欠缺,在職場競爭中的優勢也并不突出,“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可以讓更多農村地區的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
盧邁認為,中國面臨著“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問題,絕大部分就業難的人群缺乏崗位所需技術和技能,因此職業培訓、職業教育仍需大力加強。“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要比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高得多,職業教育發揮了在穩定就業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10年前,公司招聘進來的員工就像一顆螺絲釘,只需要干好本職工作就行了,但現在則需要員工能在不同崗位、不同區域、不同條線上都能取得成功。”柯愛倫說,大學生走出校園后,永遠不要停止學習,惟有如此才能跟上企業發展的步伐和時代變化的節拍。“我現在這個年紀,在這個職位上,仍在堅持學習,因為每天發生的新情況、新問題太多了。”
麥肯錫全球發行合伙人里克·柯蘭克在總結發言時說,從校園到職場的道路相當復雜,一路上會出現不同的需求和要求,需要政府部門、教育機構、企業家、行業協會等在不同層面作出努力,幫助畢業生通過不同渠道成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