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大學生的平均創業成功率僅為20%。
招聘動態
轉載
來源: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大學畢業生就業,這個問題的嚴峻,前一兩年就導致了嚷嚷大學生“創業”的小小浪花。之所以說是小小浪花,是因為大學生創業人數很少,創業成功的那更少。根據廣東省的數字,2009年創業成功的1%。全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為4%,而全世界大學生的平均創業成功率是20%。 資金,技能,商務經驗等門檻,對年輕而剛進入社會的大學生不利。這里就不展開了。
宏觀經濟形勢對經濟發展大體有利,西方經濟在復蘇中,對中國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在增加,因此這對就業也有利。但是落實在沿海少數幾個熱門地區,如京津地區,長三角地區,閩南三角洲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對就業未必完全有利。
首先,這些地區遭遇了金融海嘯,隨著全球經濟結構調整而在跟進調整。表現之一就是技術含量非常低的勞動力密集企業,不是遷移,就是關門。新產業要成氣候,還有待時日。
其次,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這些房價奇高的地方,就是找到一份月薪5000的工作,也如同雞肋一樣無趣。房租、吃飯、交通/通訊費和年度回家費用一一支出后,所剩無幾,而且買房定居下來的希望也不大。
第三,企業的最低工資制度實施下,人力成本增加,招聘人手更趨謹慎。
總體來看,就業形勢的嚴峻,是教育界和政府,社會都清楚感知的。對此,大學生們務必有心理準備。
但是,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也給社會提供了很多新的就業機會。我的比方是361行。新的361行層出不窮,不如,酒店試睡員、連幫人打游戲都能掙錢、美甲師、寫手等等。青年群里知道的如此新行當估計還要多得多。
從宏觀經濟結構來看,中國經濟中的服務業需要進一步擴大。這里面就有許多就業機會。一般上人們的印象中,服務業,就是餐飲,零售,澡堂,洗衣等。那的確是服務業,不過是傳統服務業,低端服務業。而現在經濟結構調整要擴張的,則是高端服務業,或者是生產者服務業producer services。金融保險,廣告策劃,物流,報關等都是。甚至還有服務外包,商務旅行安排等。在美國NGO的就業,被成為公共部門、私營部門之后的第三部門的就業,數量也很可觀。
實際上,形勢再嚴峻,也比不上30年前的1977-1980年的就業形勢。因為現在就業門路和能提供的就業渠道多多了。那時只有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務農三條渠道。
1979年,全國城鎮積累的待業人員近2000萬,達到1949以來待業人數及占人口比重的最高峰。大城市就業壓力更大。北京市待業人員40萬人,占城市總人口的8.6%,平均每2.7戶城市居民中就有一人待業。天津待業人員3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1.7%。
龐大的待業隊伍包括兩部分:一是回城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和其他落實政策人員;一是新增城鎮勞動人口和其他城鎮閑散待業人員。城鎮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已經回城的知青無業可就,引發出一系列問題。北京市的一份調查說:“部分青年經濟非常困難,難以維持正常生活。精神負擔和壓力很重,許多人思想苦悶,悲觀失望。家庭爭吵,婚姻困難,個別青年想自殺。大批青年無所事事,游蕩在社會上,惹事生非,犯罪率上升。
經濟持續發展,才能新創造就業;而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社會秩序安定的穩定器。美國總統奧巴馬對于美國經濟的焦急,一在恢復緩慢地讓人痛苦painfully slow,二在就業幾乎無增長。美國人自己的評價是“無就業的增長”。就業對各國都是重大問題。
1980年底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提出:“廣開門路,主要通過集體經濟和個體勞動的多種形式,盡可能多地安排待業人員。要切實保障集體勞動者和個體勞動者的合理利益”。這就是自我就業的個體戶的發端。1980年8月黨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勞動工作會議,提出了 “三結合”的就業方針,即在全國統籌規劃和指導下,實行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愿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方針。1981年10月,中央又作出了《關于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干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多渠道解決就業問題的政策。
回顧這個歷史,對現在的啟發是:就業的問題是一定能解決的。
現在經濟發展了,除了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還有外資企業、合資企業,私人企業,甚至還可以海外就業,自我就業,就業的渠道還是很寬的。
以前哪里有那么多的就業門路?國民經濟都差點到了崩潰邊緣,官民合力,問題大致就解決了。現在經濟發達,解決起來應該更容易。
促進就業,這不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企業的事情。還是個人的事情。對政府部門來說,不僅需要政策有利于新創造就業,也要防止政策有意無意起到摧毀就業的作用。比如,對街頭攤販的管理,還是清理,就是促進還是摧毀就業的區分.
宏觀經濟形勢對經濟發展大體有利,西方經濟在復蘇中,對中國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在增加,因此這對就業也有利。但是落實在沿海少數幾個熱門地區,如京津地區,長三角地區,閩南三角洲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對就業未必完全有利。
首先,這些地區遭遇了金融海嘯,隨著全球經濟結構調整而在跟進調整。表現之一就是技術含量非常低的勞動力密集企業,不是遷移,就是關門。新產業要成氣候,還有待時日。
其次,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這些房價奇高的地方,就是找到一份月薪5000的工作,也如同雞肋一樣無趣。房租、吃飯、交通/通訊費和年度回家費用一一支出后,所剩無幾,而且買房定居下來的希望也不大。
第三,企業的最低工資制度實施下,人力成本增加,招聘人手更趨謹慎。
總體來看,就業形勢的嚴峻,是教育界和政府,社會都清楚感知的。對此,大學生們務必有心理準備。
但是,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也給社會提供了很多新的就業機會。我的比方是361行。新的361行層出不窮,不如,酒店試睡員、連幫人打游戲都能掙錢、美甲師、寫手等等。青年群里知道的如此新行當估計還要多得多。
從宏觀經濟結構來看,中國經濟中的服務業需要進一步擴大。這里面就有許多就業機會。一般上人們的印象中,服務業,就是餐飲,零售,澡堂,洗衣等。那的確是服務業,不過是傳統服務業,低端服務業。而現在經濟結構調整要擴張的,則是高端服務業,或者是生產者服務業producer services。金融保險,廣告策劃,物流,報關等都是。甚至還有服務外包,商務旅行安排等。在美國NGO的就業,被成為公共部門、私營部門之后的第三部門的就業,數量也很可觀。
實際上,形勢再嚴峻,也比不上30年前的1977-1980年的就業形勢。因為現在就業門路和能提供的就業渠道多多了。那時只有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務農三條渠道。
1979年,全國城鎮積累的待業人員近2000萬,達到1949以來待業人數及占人口比重的最高峰。大城市就業壓力更大。北京市待業人員40萬人,占城市總人口的8.6%,平均每2.7戶城市居民中就有一人待業。天津待業人員3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1.7%。
龐大的待業隊伍包括兩部分:一是回城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和其他落實政策人員;一是新增城鎮勞動人口和其他城鎮閑散待業人員。城鎮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已經回城的知青無業可就,引發出一系列問題。北京市的一份調查說:“部分青年經濟非常困難,難以維持正常生活。精神負擔和壓力很重,許多人思想苦悶,悲觀失望。家庭爭吵,婚姻困難,個別青年想自殺。大批青年無所事事,游蕩在社會上,惹事生非,犯罪率上升。
經濟持續發展,才能新創造就業;而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社會秩序安定的穩定器。美國總統奧巴馬對于美國經濟的焦急,一在恢復緩慢地讓人痛苦painfully slow,二在就業幾乎無增長。美國人自己的評價是“無就業的增長”。就業對各國都是重大問題。
1980年底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提出:“廣開門路,主要通過集體經濟和個體勞動的多種形式,盡可能多地安排待業人員。要切實保障集體勞動者和個體勞動者的合理利益”。這就是自我就業的個體戶的發端。1980年8月黨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勞動工作會議,提出了 “三結合”的就業方針,即在全國統籌規劃和指導下,實行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愿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方針。1981年10月,中央又作出了《關于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干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多渠道解決就業問題的政策。
回顧這個歷史,對現在的啟發是:就業的問題是一定能解決的。
現在經濟發展了,除了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還有外資企業、合資企業,私人企業,甚至還可以海外就業,自我就業,就業的渠道還是很寬的。
以前哪里有那么多的就業門路?國民經濟都差點到了崩潰邊緣,官民合力,問題大致就解決了。現在經濟發達,解決起來應該更容易。
促進就業,這不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企業的事情。還是個人的事情。對政府部門來說,不僅需要政策有利于新創造就業,也要防止政策有意無意起到摧毀就業的作用。比如,對街頭攤販的管理,還是清理,就是促進還是摧毀就業的區分.
熱門資訊
查看更多>
宿豫區最新招聘企業招工簡章(招聘會信息)
2012-01-28 15:43
宿遷市2010年公務員招考體檢合格人員公布
2010-07-13 15:30
訪宿遷市宿豫區來龍鎮龍西居委會書記蔡則迎
2010-07-11 12:20
宿遷市宿豫區各類行政、事業機構名稱
2010-02-21 12:06
宿遷便民方舟樓體工程已經基本完工
2012-06-23 17:12
宿遷市“企業一套表”改革工作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通知
2012-02-26 18:28
宿遷格力大松工廠招聘啦
2019-06-13 14:45
山西小伙輕信網絡招聘,上當受騙痛失財;
2012-04-07 10:50
七大要素決定你的薪水高低
2013-09-21 17:23
關于2011年江蘇省省級機關考試錄用公務員取消職位計劃的公告
2011-03-22 14:19